黄陂这个高速服务区,卖传承百年的“黄陂三鲜”,快来尝尝
黄陂这个高速服务区,卖传承百年的“黄陂三鲜”,快来尝尝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6日讯(记者汪丽婷 通讯员余镭)近日,在位于武大高速北部罗汉寺出口的黄陂区木兰天地旅游综合服务区,一家名为宝庆楼“黄陂三鲜”的酒楼吸引了众多客人,非遗传承人黄雄将这道黄陂传统美食带给更多的外地游客。
宝庆楼“黄陂三鲜”非遗传承人黄雄在木兰天地旅游综合服务区开办了宝庆楼“黄陂三鲜”酒楼。记者汪丽婷 摄
在服务区非遗美食文化街区,宝庆楼“黄陂三鲜”酒楼门口不时有游客进入。店内热气腾腾的土灶上,黄雄缓缓下入洁白的鱼圆子、嫩滑的肉糕与金黄的肉圆子,经高汤烩煮并放入黑木耳、黄花菜、蘑菇和香葱加以点缀,一道“黄陂三鲜”即完成。
(相关资料图)
36岁的黄雄是省级非遗项目宝庆楼“黄陂三鲜”第四代传承人。“曾祖父黄庭禛在黄陂区罗汉寺街创制宝庆楼‘黄陂三鲜’后,祖父和父亲就一直在当地做‘黄陂三鲜’,至今已有百年时间。”黄雄说,自己在14岁那年,从父亲黄宝庆手上接过传承接力棒。在发扬“黄陂三鲜”的同时,曾毁于飓风的宝庆楼酒楼也在他这一辈迎来回归。
祖孙四代守护传承“黄陂三鲜”
“‘黄陂三鲜’作为一道地方传统美食,会做的人很多,做法却不尽相同。我们家族传承百年的做法,关键在于材料配比和手法。”黄雄说,食材新鲜十分重要,一般选取在水库里生长两年以上的鲢鱼,猪肉则选择土猪肉。
只见黄雄先将一条肥大的白鲢鱼斩杀清洗后,将大片的鱼肉剖开、剔出鱼龙骨,随后用活水冲出鱼肉里的血水,再将鱼肉从鱼皮上刮下来,分解成鱼白和鱼红,并剁成鱼茸。黄雄解释,鱼白是靠近鱼肚皮的肉,一部分用来做鱼圆子,另一部分可加猪肉做成肉糕,鱼红是鱼背上的肉,加上猪肉后做成肉圆子。
“刚开始学的时候,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处理鱼肉这个环节了。那时候人太小,手没有劲,片鱼片不动,就每天锻炼手劲。”黄雄说,日复一日地练习,他不仅对分解鱼肉越来越熟练,做起鱼圆子也得心应手。
黄雄在家中厨房制作鱼圆子。记者汪丽婷 摄
只见他将左手放入鱼茸中,反复搅拌上劲,并感受其黏稠度。“鱼茸里放多少水非常讲究,不同时节的鱼肉吸水情况不同,没有一个特定的比例,要根据季节来调整,像冬天就要少放些水。”黄雄捞起一团鱼茸举例,像鱼茸达到糊手而不掉落的程度,就具备了弹牙的口感。
随后,黄雄左手虎口处挤出圆子,右手用调羹刮成圆球迅速放入冷水里。整个过程节奏感十足,平均一秒能捏出两个鱼圆子。不一会儿,锅里就放满了大小相同、圆溜溜的鱼圆子。待水温逐步升高,当水吱吱作响时,黄雄用勺子反面轻轻推翻鱼圆。等水煮开后,鲜嫩可口的鱼圆子即完成。
黄雄将煮好的鱼圆子晾凉。记者汪丽婷 摄
完成最难做的鱼丸后,黄雄又调配起肉糕和肉圆子。时下正值暑期,他早已汗流浃背,衣服湿湿地贴在后背上。整日在厨房里忙活,并非易事,对于黄雄来说,是年复一年坚守。“下乡做酒席的时候,我时常听到乡亲们说起我父亲、祖父做的三鲜是怎样的好吃。老一辈创下的好口碑,我要坚持传承。”
入驻高速服务区传承推广非遗
“在20世纪初,我的祖父黄庭祯在罗汉寺街开设了一家酒楼,名叫‘宝庆楼’,在当地家喻户晓,制作的三鲜被大家称为‘宝庆三鲜’,生意十分红火,可惜酒楼后来毁于天灾。”黄宝庆告诉记者,“重开一家‘宝庆楼’酒楼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心愿,很欣慰这一愿望将在我儿子这一代实现。”
在政府的帮助下,黄家在木兰天地旅游综合服务区开了这家新“宝庆楼”,一楼现场制作“黄陂三鲜”,二楼作为酒楼包间。
酒楼一楼现场制作“黄陂三鲜”,不时有游客进门。记者汪丽婷 摄
黄宝庆和黄雄目前还在推广这项非遗项目,“老手艺不能失传,除了家人,我要将‘黄陂三鲜’制作工艺传给更多的人”。黄宝庆说,目前收的5位徒弟已“学成”,还有十多位全国各地的学生联系他想来拜师学艺。
“做‘黄陂三鲜’,材料和手法是关键,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乐意亲手教。”黄宝庆介绍,自己正在筹备加工厂房和培训基地,希望将非遗技艺教给更多的人。
“黄陂三鲜”秋冬为旺季,春夏为淡季。黄雄说,平日里,家中只有自己和家人一起忙活。而到了过年期间,要请五十多人来帮忙,一天得做三四千斤“黄陂三鲜”,从早上6时到晚上11时不曾停歇。“发出的快递有不少是省外的,好多去外地工作的人就好这一口家乡的味道。”
“父亲将‘黄陂三鲜’传给我,我一定要保留记忆中最原始的味道,用心传承。”黄雄说,他希望在他这一辈,能联合其他传承人将市场做得更大。“‘黄陂三鲜’原是逢年过节的美味,我们争取把它做成一年四季的热销美食。”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