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学习绿色金融国际成功经验
(相关资料图)
□记者 方磊
随着全球绿色金融方兴未艾,国际上更多金融机构与企业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公司整体治理经营体系,其中不乏一些成功实践经验, 可以成为今后全球更广范围推进绿色金融的借鉴。这些成功实践,有一些对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发展有着值得借鉴和参照的价值。
首先,建立绿色金融治理架构。一是强化董事会的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及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的最终监督责任,设定风险偏好的治理要求,审批关于气候环境因素的业务决策建议,统筹战略层面的绿色金融风险和机遇的监督管理,将绿色金融与公司长远发展通盘考虑。二是管理层下设绿色金融相关职位。管理层除了下设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机构外,也可考虑设置特定岗位,类似于首席风险官与首席可持续发展官的职位,负责把控环境风险与机遇,领导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协调各部门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能力建设等工作。
参考国际经验可知,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建设对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企业需要负责监督管理投资计划与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对于清洁能源企业,其自身处于绿色金融政策的利好下,可运用相关绿色金融工具以获得资金支持,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其次,建立绿色金融专业团队。建立跨职能、跨业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团队,类似汇丰银行、花旗集团等的高管、内外部专家等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可成立不同职能构成的专业指导小组,为绿色金融战略目标规划、政策框架和风险管理方法制定与修改等提供建议和指导,支持集团绿色金融治理工作。
再次,细分绿色金融架构权责。加强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控制。专业团队也负责针对高碳排放行业设置一些投融资限制,尽可能降低高碳行业及上下游运营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运营管理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可借鉴国际上的实践经验,增强气候战略领域的管制力度,设置特定部门或组织专门执行气候相关目标的制定、监督等工作,将气候相关目标纳入公司整体规划战略中,实现向低碳甚至零碳的平稳过渡。
最后,在企业内部下设碳定价负责机构。企业内部碳定价是有力的风险防控工具,可以内化环境成本的负外部性,助力企业完成“双碳”战略规划。
截至目前,国际碳披露项目(CDP)指出,全球已经有853家企业实行内部碳定价,另有1159家企业也声称在近年内实行内部碳定价。所以在温室气体的量化、未来碳价格的追踪以及订立、评估内部碳价格时,专门相关机构的支持设置必不可少,帮助管理层利用碳价来评估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