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报:穿越千年的鄂州铜镜:花样用途曾作爱情信物,制作工艺急需下代传人
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 实习生 陈潇彤
古往今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铜镜作为日常照容用品,深受古人喜爱。湖北鄂州市有“古铜镜之乡”的美誉,出土有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各朝铜镜,尤其以汉三国六朝时期铜镜数量最多。足见,铜镜在古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分量,生时陪伴,死则随葬 。
(相关资料图)
鄂州市博物馆展厅一楼“古铜镜之乡”展厅,门口一面墙陈列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时期的各式铜镜。游客置身其中,恍如进入一条历史长河。随着一面面铜镜映入眼帘,似乎向人们回忆着当年的故事,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浅吟低唱……
鄂州博物馆“古铜镜之乡”展厅(图源:极目新闻记者拍摄)
今人不见古时镜,铜镜曾经照古人。古铜镜虽被玻璃镜挤下梳妆台,其古法制作工艺却凝聚着古人的智慧。目前,鄂州古铜镜复原复制的第二代传人目前正急盼下一代传人。
古铜镜的花样用途可作爱情信物
三国时期鄂州称武昌,与洛阳、会稽、徐州并称为全国四大产铜、铸镜中心。鄂州有2500余年铸镜史,出土的铜镜居全国之首,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鄂州已出土了六七百面古铜镜。其中,以汉三国六朝时期铜镜数量最多。
东汉兽首铜镜(图源:鄂州市博物馆)
2002年版《鄂州铜镜》序言介绍,经对大量田野考古资料研究后认为,在东汉中、晚期至三国时期,鄂州铸镜业的规模及数量相当大。鄂州生产的铜镜产品不仅供应当地的市场,亦供应着几乎半个中国的江南市场,甚至还远销日本。
鄂州铜镜流传广泛,在古代有哪些功用?鄂州市博物馆内文字介绍,铜镜在古代除照容之外,还作为占卜、祈福、法器、辟邪等特殊功能。另据文献叙述,有史以后,古人照脸整容,是用一个敞口盆子,装满清水照脸。这种铜器叫作“盘”或“鉴”,盘用于盥洗,鉴当作镜子使用。而甲骨文中“鉴”字,像一个人附身对着一盆水照脸,鉴在古代与镜通用。
据说唐朝有除夕在夜里抱镜偷听路人讲话,以此占卜凶吉祸福的做法,此占卜术也被称为“镜听”;古人通常以“半镜”象征夫妻分离,以“破镜重圆”比喻夫妻离而复合,通常铜镜也作为爱情信物;神话故事中,常有照妖镜说法,说的就是铜镜的辟邪功能。
鄂州地区自古以来人们喜爱铜镜,不但日常生活中使用铜镜,在农村迎娶新娘时,新娘的嫁妆中少不了两枚古铜镜,新娘将铜镜挂在衣服内的胸前和背后,用以保吉祥。如果家里没有古铜镜,就在村里其他人家里借用。
鄂州市文史专家熊寿昌介绍,至今在鄂州有些地方,依然保留着将镜子作为嫁妆的传统;另外,在农村一些地方,至今还有房门前挂镜辟邪的做法。然而,“破镜重圆”是怎样的习俗?考古上一直没有得到验证。
熊寿昌介绍,其父亲熊亚云老先生是原鄂城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1956年一次考古活动中,在现在的鄂州市华容镇周汤村发现两座古墓,这两座墓相距约10米,分别出土了三国时的古铜镜各半块,熊老先生当时并没有在意,后来将两块破镜洗干净凑起来,发现两块破镜完全吻合。铜镜上面还有字:湖州念二叔铜照子。
父亲解释说,这个的意思是铜镜是湖州产的,“念二叔”是作坊名,两块墓地的主人生前是夫妻,后人在两位老人死亡埋葬时,各埋了摔破的一面镜子的半块,意思是希望老人死后到天国也能破镜重圆。
最早记录佛像的四叶八凤镜
周雁是鄂州本地人,国内著名青铜镜鉴赏家、收藏家。5月15日,周雁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鄂州市出土铜镜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四叶八凤佛兽镜,其中一面四叶八凤佛兽镜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四叶八凤佛兽镜(图源:国家博物馆官网)
据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介绍:湖北鄂城公元221年至229年为孙吴都城,改名“武昌” ,一直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也是当时铜镜铸造业的中心之一。这面铜镜,主要纹饰为四叶柿蒂纹,叶间有4对(8只)凤鸟,叶内各有1个佛像。用佛像作为铜镜的装饰,始于三国时期。
“截至目前出土的铜镜中,可以说三国两晋时期的四叶八凤佛兽镜,是佛像最早出现在铜镜上的记录。”周雁说,他作为收藏爱好者,也收藏有两枚四叶八凤佛兽镜。鄂州市文史专家熊寿昌介绍,鄂州市政府门前广场中央的图案设计,便参考了四叶八凤佛像图案。
据周雁分析,在古代铜镜作为日常商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主要可能以重量为标准判断。“铜、铅、锡都是贵重金属,即便到今天价格依旧不便宜。”周雁说,从各朝出土铜镜来看,唐朝铜镜分量最重,这也与当时经济发达有关。唐朝铜镜中,以海兽葡萄镜最为有名,海兽即狮子,狮子和葡萄均为国外传入国内,可见盛唐时期,我国对外交流已非常广泛。
“关于铜镜的艺术价值,此前收藏者们集中于宋代以前的铜镜。”周雁说,近年来,宋辽金铜镜逐渐受到收藏家青睐,唐以前铜镜主要为圆形,宋朝开始出现多种形状,甚至出现仿制成鼎、花瓶等不规则形状。
熊寿昌也介绍,随着朝代由远及近,铜镜制作质量的确呈下滑趋势,作为日常生活用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另外也可能与批量生产有关,其背面纹饰也逐渐减少,直到清朝玻璃镜出现,铜镜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古铜镜复原复制急需传承人
如今,铜镜作为照容用品已几乎消失在人们梳妆台上。但随着铜镜出土,凭借其考古和收藏价值,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仙有生是鄂州古铜镜复原复制第二代传人,18岁时,他跟随师父董亚巍从家乡陕西来到鄂州,开始和铜镜打交道,如他自己所说,“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自己一直只干了一件事,也只会干这一件事,青铜镜修复和复制。”
鄂州市博物馆内陈列的铜镜(极目新闻记者拍摄)
仙有生说,如今青铜镜制作采用古代青铜镜仿铸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1比1还原古法工艺和原料配比,以鄂州出土的战国至唐代铜镜为模本,经过制镜范、浇铸、刮削、研磨、抛光、开光(用锡汞齐)等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有时生刮削前后会进行热处理。这其中,每一步都是手工制作,从黄土加工到原料配比,每一个细节都是古法传承。
近年来,仙有生一直在钻研新的铜镜纹饰,期望能够把具有当下时代特色的元素与铜镜纹饰结合起来,如乡村振兴的新景新态、传统节日的元素体现在铜镜上,“时代在发展,纹饰也得跟上时代步伐。”仙有生说,对于未来铜镜的发展,要传承、创新两手抓。
鄂州市博物馆内陈列的铜镜
仙有生认为,一直以来,即便损耗大、成本高,铜镜的复刻复制都是纯手工工艺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若能运用在制作过程中,更好地展现铜镜之美,当然可以介入,但古人的智慧不能忘,“真正用手做出来的东西,实实在在做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作为鄂州古铜镜复原复制的第二代传人,仙有生希望能够把手艺传承下去,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要真正热爱这个东西,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和泥巴打交道打出个名堂;欢迎喜欢文物、喜欢传统工艺的人随时来交流学习,用古人的智慧,创造现代的未来。”仙有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