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探访|成都文化新地标——成都川剧艺术中心
作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中重点工作任务中的一项,成都川剧艺术中心项目初验已经完成,进入亮相倒计时。5月13日,记者进入项目现场,进行了独家探访。
更大了!
【资料图】
增建小剧场、博物馆
还有非遗传承体验区
走到锦江区华兴街,远远就能看到一处正红色的醒目建筑,这就是完成焕新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
说起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就必须先了解始建于清末的悦来茶园,它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代川剧史上最重要的演出团体“三庆会”(后发展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曾在此萌芽,1954年至2019年,悦来茶园多次修缮、改道开门,一旁还扩建了锦江剧场和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几乎每一代著名的川剧艺术家、不少戏曲界梅花奖获得者、民间戏曲艺人都曾在此演出,被西南票友亲切地称为“戏窝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悦来茶园、锦江剧场内的演出设施已较为陈旧、功能也比较单一、场地相对狭小。2019年,随着新一轮城市更新的实施,成都市政府决定启动“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
据成都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经理、成都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赵道俊介绍,改扩建后的川剧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达22864平方米。“整个项目在保留原有锦江剧场的同时,东西两侧分别新建了两栋三层建筑,通过架空廊道横跨老剧场,使整个项目连为一体。其中,西侧包括传统川剧表演小剧场、川剧博物馆、排练厅及办公区;东侧包括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区、悦来茶园及包间、川剧音像制作室、川剧阅读试听室、川剧信息传播中心、川剧艺术策划中心、演员接待中心等。”
↑调试中的锦江剧场
↑锦江剧场观众席
戏迷们熟悉的悦来茶园从锦江剧场西侧搬往了东侧二楼。同时,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增建了一个约有360个座位的小剧场,和大剧场锦江剧场差别化定位,形成“双剧场”格局。
↑小剧场
更美了!
穿上“川剧红”外套
33幅“纱幔”添诗意
正红色,官式建筑——这无疑是焕新后的川剧艺术中心外观上最显著的两大特色。中建西南院设计二院总建筑师郭颖表示,官式建筑外观大面积使用的正红色,不仅是“川剧红”,而且也象征了川剧饱满浓烈的艺术特征。
细看之下,才发现独特的正红色“外套”,其实是由三层铝型材构建而成的。“整个建筑一共有4至5万块铝型材,每一块都是中空的方形型材,截面为60毫米×60毫米,长度约400毫米/段。”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项目工程师刘鸿浩告诉记者。在天气晴好的时候,红色格构会表现出别致的光影与质感。
↑施工中的场景
在正红色的“外套”之上,还挂有33条“纱幔”。看上去视觉效果飘逸朦胧的“纱幔”,没想到是不锈钢材质的。细细一看,每幅“纱幔”都像由“钩针”技艺完成的作品,只不过材料由织线变成了不锈钢丝,在视觉上形成了双层“纱幔”的肌理,增加了诗意的美感。
虽然远远看上去清逸灵动,但其实每一幅“纱幔”的重量都达到了200公斤!“每一幅完整的‘纱幔’都是由三段拼装完成的,中间用钢丝串联。每一块‘纱幔’先吊装上去,工人师傅再在上面进行拼装。上、下则是用定制连接件固定。整个建筑一共有33块‘纱幔’。”刘鸿浩向记者介绍道。
更现代了!
舞台音响等全面升级
打造城市文化综合体
在这里,除了“颜值”提升,功能也进行了提档升级。走进川剧艺术中心的锦江剧场,声光电设施正在进行调试。“在升级改造中,按照川剧专业演出的声学、舞台要求设计,对剧场内部舞台与座椅进行了全面翻新,舞台上设置了LED双屏,音响设备也全面升级。”赵道俊向记者介绍。
在百年川剧“戏窝子”升级的同时,也将焕新消费模式与艺术体验,吸引更多客流。“改扩建后重新开业的川剧艺术中心将呈现念兹在兹、梨园荟萃、百年茶舍、戏说人生、烟云钩沉五大主要功能区域。中心将继续传承川剧之源的文化禀赋,以继承和弘扬川剧文化为第一要务,打造集川剧剧目展演、川剧艺术体验、川剧文化展示、成都人文精神传播等为一体的,以场景为板块、以沉浸体验为形式,容纳川剧艺术、民俗文化、非遗记忆、文创产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后,进行文化体验的必达目的地。同时,探索传统和时尚在这个舞台相遇,以各类艺术展与节庆活动,吸引年轻人重新接近、认识传统精粹之美,让‘川戏窝子’不再是老一辈的专利,更是年轻人的时尚聚点。”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后,这里有正宗的川剧艺术表演,也有记忆中老成都的茶戏生活,更有以川剧为主题的咖啡、酒吧、文创店、时尚音乐与动漫主题聚会……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袁弘 摄影/视频/海报 袁弘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